诸葛亮为何必须废掉李严他到底在怕些什么
在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留下了两位托孤大臣,其中一位是广为人知的诸葛亮。当时,李严在外掌兵,对朝廷事务的影响有限。当诸葛亮掌权后,为何迅速清算李严,将其废为庶人?这其中隐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他到底怕什么?
李严作为蜀汉益州集团势力的代表,与诸葛亮同被刘备列为托孤大臣。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掌握了权力,而李严则名存实亡。尽管李严提出划五个郡成立江州的要求,希望能够与诸葛亮平起平坐,但这无疑触及了诸葛亮的底线。毕竟,诸葛亮身为丞相兼领益州牧,他不可能容忍一个益州派系的人爬到自己的头上。
诸葛亮掌权后,首要任务是完成刘备的遗愿——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当诸葛亮派李严驻军北上汉中时,李严却消极怠工,拖延行动。这让诸葛亮意识到,如果不先解决内部反对势力,北伐事业将难以推进。他不得不采取行动,对李严进行打击和清算。
李严背后代表的是益州本土势力,大多投降刘备是形势所逼。刘备去世后,未能充分整合益州势力就匆匆离世,导致内部离心离德。更让诸葛亮担忧的是,一旦他率领大部分军队北伐,李严及其背后的益州本土势力可能会反弹甚至直接反叛。即使不直接反叛,他们也可能通过捏造事实弹劾北伐军,造成朝局不稳。诸葛亮必须考虑到大局,保证后方的安定和朝局的稳定。
站在北伐这个大局上,诸葛亮废掉李严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和荆州统治阶层的绝对地位。这也难免带有一定的私怨和个人斗争。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争权夺利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诸葛亮的清算行动虽然带有一定的争议和私怨,但也是出于大局考虑的必要之举。
诸葛亮的行动是基于对大局的考虑和对蜀汉未来的担忧。他不得不清算李严以确保北伐的顺利进行和蜀汉内部的稳定。尽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争斗和权力的争夺,但诸葛亮的初衷是为了维护蜀汉的统一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