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免死金牌还是得要死呢?
免死金牌——封建时代的特权象征
免死金牌,这一名词在电视剧和电影中频繁出现,让人耳熟能详。它作为封建时期臣子的特权证明,被誉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因其具有免死的最大权限,被世人称为“免死金牌”。
这一特权的起源,要追溯到西汉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笼络臣子,颁发给功臣免死金牌作为褒奖。这些免死金牌,实际上更多的是被称为免死铁券。它们并非黄金铸造,而是铁制的。每一块铁券上都镌刻着独特的铭文,铭文内容包括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被赐者的功勋业绩,以及皇帝给予的特权,如免死等。还有皇帝的誓言,持有铁券的功臣和他的后代,可以享受皇帝所赐的这种特权。
据史书记载,免死金牌的首创权属于汉高祖刘邦。尽管免死金牌赋予了臣子一定的特权,但它们的实际作用却往往被夸大。事实上,免死金牌的“解释权”最终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即使臣子拥有免死金牌,他们的生死仍然取决于掌权者的决定。
流传至今的免死金牌仅有五块,其中最早的一块是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赐予越州钱镠的。这块珍贵的免死金牌被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供人们瞻仰。
在封建时代,有些大功臣因对明朝的建立立下大功而获得了丹书铁券。尽管他们拥有免死金牌,但最终能否免死与金牌并没有太大关系。历史上,即使有些大臣拥有再多的免死牌,但只要他们威胁到皇帝的地位稳固,挑战到皇帝的权威,最终仍可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免死金牌其实更像是“必死金牌”。
尽管如此,免死金牌在封建时代仍然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荣誉。它代表着皇帝对臣子的认可和褒奖,是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制度设计。它的存在,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尽管最终的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但拥有免死金牌的臣子至少在心理上获得了一定的保障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