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治抱负的李白为什么要离开长安?
为何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会选择离开繁华的长安?细述这位诗人的经历,也许能为我们揭示答案。这位诗人在天宝元年(742年)秋天,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喜讯——玄宗宣召他入京任事。彼时,他仿佛看到了实现人生信念的机会,于是怀揣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昂首挺胸地走进了长安城。诗人初到长安,便受到了玄宗的热烈欢迎,仿佛是一场文学的盛宴。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是那三首《清平调词》,字字浓艳而不流于俗媚,更是让玄宗拍案叫好。诗人的宫廷生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渐渐发现自己被摆在了御用文人的位置,越来越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看到的朝政腐败,心中的愤懑之情无以排遣。与此朝中权贵对诗人的受宠产生了嫉恨,排挤和谗毁接踵而至,让玄宗逐渐疏远了诗人。诗人感到孤独和苦闷,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中。他找到了他的崇拜者贺知章,约集一帮朋友,试图以纵酒狂歌来消解心中的痛苦。当贺知章退休还乡后,诗人的孤独和苦闷更加深重。他写下了题为《月下独酌》的诗歌,其中充满了孤寂和空虚的情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境后,诗人最终决定向皇帝递交辞呈,回到了他向往的山林。他的宫廷生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但始终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离开长安,对他而言,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无奈。诗人虽然在长安的经历短暂且充满波折,但他的诗歌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在困境中的无奈和痛苦。这些情感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位有政治抱负的诗人选择离开长安,是因为他无法在宫廷中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因为他在朝中遭遇了排挤和谗毁。他的经历虽然令人叹息,但他的诗歌却永远闪耀着光芒,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