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只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 卫国是怎么活到秦
战国时期的纷争与生存智慧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战国小国的故事。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各个国家都在争夺领土和人民,企图壮大自身,吞并其他国家。在这个大背景下,有一个国家却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直至最后消亡。这个国家,就是卫国。
卫国的地理位置独特,它处在战国七雄的夹缝中,周围都是强大的国家。正是这个看似脆弱的小国,却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保全了自己。
说到卫国为何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原因有很多。卫国足够安分守己,不轻易卷入他国的纷争。在战国七雄的觊觎之下,宋国因为军事实力强大,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被拿下。而郑国,虽然实力较卫国强大,但因为军事实力和物资丰富,也难免被邻国吞并的命运。卫国却因为实力弱小,成为了各国眼中的"鸡肋",无利可图,从而相对安全。
"糊是最好的保护色",仅仅依靠安分守己并不足以让卫国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为了独善其身,卫国选择了找强大的国家傍身。魏国是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卫国选择依附于魏国,充当小弟的角色,得以受到大哥的保护。而当秦国后来居上,超越魏国时,卫国又果断地更换了要靠的大哥,抱上了秦国的金大腿。这种远虑深谋、当机立断的策略,使得卫国能够在混乱的局势之中保全自己。
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候,商鞅的家乡——卫国却幸免于难。商鞅是秦国变强的根本,他的智慧和努力使得秦国逐渐强大并最终完成大一统。因此商鞅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和敬仰。这份功绩不仅归功于商鞅一人之力也离不开卫国对于人才的培育和保护。秦始皇也对商鞅的家乡——卫国心存感激和尊重这也间接保护了卫国的安全。
如此巨大的功臣,以国家之贡献论,灭其故国实在与道义相悖。就好比那位秦国的中流砥柱商鞅,他的贡献不仅为秦国带来了辉煌,更在卫国留下了一片浓墨重彩。再说那秦国的重要人物吕不韦,他编撰的《春秋》成为了千古经典。而他本人也是卫国出身,为秦国的事业拼搏,他的故土情怀也为卫国带来了一线生机。如此看来,秦国怎能忍心对卫国下手呢?
谈到卫国地图,虽然商鞅和吕不韦并非为了保卫卫国而效力秦国,但历史的轨迹却使卫国因他们而得到秦国的关照。这是一种因人情而产生的小幸运。卫国得以延续至秦始皇逝世后,直到秦二世才最终灭亡。当秦二世将卫国君王贬为庶人的那一刻,标志着这个古老国家的真正终结。
从某个角度看,卫国可谓命运多舛但又充满传奇色彩。自周宫分封以来,它一直顽强地存活了838年,成为历史上存活最久的国家之一。尽管在某些时期显得苟延残喘,但卫国的坚韧和毅力令人肃然起敬。面对局势动荡和国力微弱,它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确实是一段传奇。这其中蕴含的智谋与策略,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再来说说商鞅,他的辩才无碍,曾舌战群儒,令人敬佩。卫国这个看似无利可图的地方,却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商鞅和吕不韦。这样的地方也备受强者的欣赏和偏爱。正所谓君子心心相印,领域不同却互相尊重。许多人在卫国一待就是十年之久,这足以说明卫国的魅力所在。弱小的外表只是大势所趋的表象,真正的力量在于卫国的智谋与策略。它苦苦支撑了800多年,证明了这个不起眼国家的实力。只是当局者迷,我们未能深入品味其中的韵味。
这段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刻的意义。卫国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表面的强大,而在于智慧和策略的运用。它的坚韧和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难得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