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鞅没被处死,秦国会不会提前统一六国?
商鞅:法家之术的伯乐寻觅记
人们常称商鞅为卫鞅或公孙鞅,这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自幼饱读诗书,尤擅长于"法家之术"。他的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梦想,那就是遇到一位赏识他的伯乐。为此,他曾游历多地,却长时间未获机遇。就在他感到失落和沮丧之时,一道情真意切的求贤令如春风般拂过他的心田,令商鞅看到了希望。这道求贤令,是秦孝公对贤才的渴望所发出的呼唤,商鞅决定前往秦国,去见一见这位君主。
历史总是充满了波折与曲折。嬴驷作为太子时,曾被商鞅流放。那时的他,对商鞅充满了怨恨。多年的流放经历让他明白了父亲与商鞅的良苦用心。嬴驷继位后,凭借丰富的经验,他知道变法可以使秦国变得强大。当商鞅提出辞职时,他欣然接受,并赋予商鞅在秦国的领土权力。虽然嬴驷对商鞅有所重用,但他并非秦孝公,对商鞅存在一定的猜忌。
六国存在了几百年,拥有各自的国家意识和文化特色。短时间内,秦国的统一必然会引起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即便经过秦国几代君主的征伐,六国已显疲态,秦国逐渐强盛,但一统天下后建立的大秦也只存续了短短十多年便告灭亡。这使人们意识到,最难统一的是人心和文化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们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发生改变。
对于年轻的君主来说,过于激进的变革可能过于强烈,需要一个缓心剂来调和。这个缓心剂可能是放慢变法的速度,减少变法的条例,或者找一个可以泄愤的对象。而嬴驷与商鞅之间并无深厚的交情,甚至曾被商鞅迫害过。当新君继位时,选择让商鞅作为这个缓心剂就显得合情合理。商鞅的死或许能为新的君主提供一个宣泄的对象,同时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的命运与秦国的未来紧密相连,共同编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