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到底是什么样的 每个朝代都是奉天承运开头吗
了解古代宣读圣旨的读者们,你们是否对古代皇权传递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呢?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深入古代宣读圣旨背后的故事。你是否曾经好奇过,各个朝代的圣旨是否都是一成不变的呢?为什么每一道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让我们一起揭开这背后的神秘面纱。
古装戏中的场景,大臣家中宣读圣旨,总是以一种固定的格式开始,仿佛秦、汉、唐、宋、明、清时期的圣旨都是这个样子。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在古代中国,圣旨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场景以及不同的皇帝,其用法都有所不同。那么,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差异呢?
回到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在魏晋时期,圣旨的开头常用的是“应天顺时,受兹明命”。而到了唐代,由于圣旨由门下省审核颁布,因此其开头往往以“门下”二字作为引导。虽然不同朝代的圣旨开头不尽相同,但都受到了中国文化“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在撰写圣旨时,都会表达这是上天的旨意。
那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说法又是谁发明的呢?答案揭晓:其实这个人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穷苦人家,早年还曾当过和尚。因此他格外在意皇位的正统性。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是合法继承的,他自封为“奉天法祖”“奉天承运皇帝”,因此他的圣旨开头常常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到了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得以沿袭。清代作为后来建立的王朝,为了阐述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也会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与之前的朝代不同的是,清代的圣旨是用三种语言书写的,这在历代圣旨中独树一帜。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次关于古代宣读圣旨的。历史的细节总是充满了惊喜和发现,让我们一同更多古代文化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