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备和曹丕的称帝 孙权为什么苦苦等了七年之久
今天,奇闻网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称帝的文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有句古语说:“若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不是夸张。在东汉中后期,皇权逐渐衰落,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朝堂被搅得乌烟瘴气。原本强盛的东汉,也在这种内斗中日渐衰败。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影响范围波及全国。朝廷因内斗而军力疲弱,无法迅速平定叛乱,只得诏令各地募兵以自保。这也使得原本的地方豪强迅速拥有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汉王朝陷入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曹操作为一代雄主,平定北方后曾有意一统天下。但在建安十三年,他的南征之路在赤壁遭遇大败,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梦想破灭。此后,孙权向曹操献上贡品,劝他称帝。曹操虽拿孙权的书信给群臣看,戏称孙权想把他放在火上烤,但并未接受称帝的提议。
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迅速称帝,即后来的魏文帝。这一举动也促使蜀汉的汉中王刘备在221年登基称帝,即汉昭烈帝。与曹魏、蜀汉并立的孙权却并未急于称帝。他接受了曹丕的册封,直到229年才敢称帝。
为何曹丕和刘备能先后称帝,而孙权却迟迟不敢呢?原因在于:
名分问题。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虽然有被迫的成分,但至少有名分。刘备作为汉室宗亲,继承的是“大汉”的名号。而孙权则没有这方面的名分。
孙吴自身实力不足。江东士族尚未完全整合,孙权因杀了关羽而与蜀汉结怨。若太早称帝,孙吴将以相对弱小的实力面对曹魏与蜀汉的夹击,这显然极为危险。
孙权选择了等待。他明智地选择了在曹丕和刘备去世后才称帝,这时他的实力和地位都更加稳固,面临的压力也相对较小。这篇文章展现了东汉末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各位雄主的策略智慧,让人不禁赞叹历史的曲折与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