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太子废立之争中,为何李世民最终选择了李治?
贞观十七年,盛世之下的大唐王朝,忽然传出太子的惊雷消息。太子承乾,在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之中,竟然暗藏野心,企图变革。在人们还未及反应之际,国事已起波澜,太子被拘,震惊了唐太宗。太宗愤怒之下,迅速下令审查,聚集了丞相、萧、李勣等朝廷重臣。最终,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被囚禁在右领军府。虽然免死,但改判流放黔州,孤独地在异乡逝去。
为避免事态扩大,其余涉案人员均得到赦免。唯独太子詹事于志宁因多次规劝太子而受到表扬。而告发太子的纥干承基则被赋予官职,封为平棘县公,远调外地。朝野震动,人们纷纷猜测新的皇位继承人。最终,仁慈孝顺的皇九子晋王被立为新的太子,人们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大唐王朝的走向。
回溯承乾的成长历程,他自幼聪明伶俐,曾受到唐太宗的喜爱。随着他的成长,深宫之中的他逐渐与民生脱节,染上了不良习气。长期的奢侈、好色、冶游过度导致他患上脚病,行走困难。与此他亲近宦官小人,疏远君子贤才,对于忠言逆耳的老臣,他轻则气走赶跑,重则威胁恐吓。尤其是秘密派遣刺客刺杀于志宁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他失德的严重性。
张玄素敢言强谏,不断警告承乾应注意行为检点。承乾却将这些忠告当作耳旁风,甚至派人夜袭张玄素,差点要了他的命。承乾的荒唐行为愈发不可思议,宠爱太常乐人“称心”,甚至为之搭建灵堂,每天烧纸祭奠。他还模仿突厥可汗的样子,举行怪异仪式,让周围的人都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太宗对承乾的失望越来越深,开始考虑废掉他。与此李泰因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才华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在太宗的栽培下,李治逐渐崭露头角,选用了一批老忠臣,为大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向着更加繁荣进步的方向推进!这一切的变化昭示着大唐的未来充满希望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