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绵含情的苏剧的起源是在中国什么时候
苏剧,源自江浙民间的说唱音乐,是所有滩簧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种。其原名苏州滩簧,历史悠久,早在清帝时期就已存在。据传,当时有个艺人汪紫香因双目失明不能演戏,便集子侄组成一班,改唱滩簧,其脚本由昆伶钱坤元协助完成。钱坤元对将昆曲改编为滩簧付出了大量努力,对苏滩艺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形成了钱滩,后误传为前滩。
前滩又逐渐发展为后滩,历经了多个阶段。在滩簧时期,其演出形式类似于现代的说书。滩簧这个名称的得来,与老艺人将说书称为滩册、临时编成的唱篇称为簧篇有关。随着发展,滩簧逐渐从叙事体的讲唱转变为代言体的戏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昆曲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昆曲艺人因昆曲的衰落而改行唱滩簧,将昆曲的音律、唱腔等融入苏剧中。
苏剧的曲调丰富多样,唱腔柔绵含情、婉转动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曲调为太平调,其特点是容量大、音域宽、节奏稳,能够随着角色和情感变化而调整。除了太平调,还有弦索调、迷魂调、柴调、费家调等民间小调,唱腔共有一百多种。
起初,苏剧演员并不化妆,穿着便服坐着演唱,类似于评弹,当时被称为素衣坐唱。后来,随着发展,苏剧逐渐演变为化妆坐唱。关于苏剧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起源于乾隆年间。
尽管苏剧在江南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但其确切的起源时间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苏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故事和细节。从最初的汪紫香集子侄改唱滩簧,到前滩和后滩的发展,再到太平调等曲调的形成,以及素衣坐唱到化妆坐唱的演变,都展现了苏剧的魅力和生命力。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苏剧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苏剧作为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如需了解更多关于苏剧的信息,请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相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