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到达火星会开展哪些工作
一、轨道器(环绕器)的任务概述
环绕器承载着全球遥感探测与通信中继的重要使命。它置身于近火点约265公里、远火点约1.07万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用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以及次表层探测雷达等尖端设备,全面观测火星的表面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磁场分布。这不仅为我们揭示火星的全球性特征提供了宝贵数据,也为后续的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为沟通火星与地球的桥梁,环绕器的中继通信支持功能尤为重要。它作为火星车与地球之间的通信中继站,优化轨道设计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确保祝融号火星车探测数据的稳定回传,为科学家提供实时的探测数据,进一步推动火星研究的深入。
二、着陆巡视器的使命关键
着陆巡视器肩负着着陆区详查与祝融号火星车巡视探测的重任。在停泊轨道期间,环绕器对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细致分析地形坡度、石块分布及环形坑等障碍物,为着陆器选择安全的着陆点,确保着陆过程的顺利进行。
成功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凭借多光谱相机、次表层雷达、气象测量仪等六类高科技载荷,开展火星表面的成分分析、磁场测量、气象数据采集以及次表层结构探测。这些探测数据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火星的地质、气候及大气特征。
三、科学探测目标的意义
本次任务的科学探测目标涵盖了地形地貌测绘、大气与气候研究、磁场与空间环境探测以及水冰与次表层结构探测。通过高分辨率相机,我们将绘制出火星的全球和局部地形图,进一步揭示其地质演化历史。通过监测火星的风速、沙尘暴等气象数据,分析大气层结构与气候特征。利用磁强计和粒子分析仪,我们将火星磁场消失的原因以及太阳风相互作用机制。雷达设备的运用将帮助我们探测火星土壤层厚度、水冰分布及地下地质结构,为我们揭示火星的奥秘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
四、任务阶段规划的协同作业
本次任务采取了“绕、落、巡”的三步走策略,一次性完成环绕火星、着陆及巡视探测,实现了全球首例单次任务完成三类探测目标。在环绕器的先期阶段,它完成轨道调整与着陆区勘察,随后分离着陆器并转入中继轨道。而祝融号火星车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将继续延长探测周期,为我们带回更多的科学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3月,天问一号的环绕器仍在执行全球遥感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已累计获取超过10GB的科学数据,为我们的火星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