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连发两道诏令整治旧规,为何最后被迫停止?
在嘉庆帝驾崩的七月二十五日,皇次子遵遗诏继位,成为道光帝。他迅速处理完大行皇帝的丧事,奉梓宫返回京城,并在八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面对国家大事,道光帝的第一项决策就是召见英和询问政事。道光帝观察到历朝相沿的陋规已经越发严重,几乎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他深感担忧,并决定采取行动。在执政仅半月后,他果断地下诏清查陋规,决心整饬吏治、扭转颓风。他要求各省督抚协助清查,表明了他整肃政治的坚定决心。
道光帝的这道命令引起了朝野的广泛关注。一些官员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他们既想应对又感到迷茫。担忧新帝的力度和意图何在,同时担心清查陋规会引发新的弊端。对此,道光帝再次解释他的意图,强调如果害怕滋生流弊,那么现在更应该严查,而不是放任不管。
随着形势的变化,官员们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大。道光帝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停止清查陋规。这是他初政后的一个重要举措,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最终未能实施。
道光帝的这次尝试表明了他对吏治弊端的认知,但在面对日益衰败的局面时,他显得力不从心。初政伊始的改革尝试碰了壁,这使他日后的执政基调变得谨小慎微、重在守成。他不敢再尝试变革,注定了他的治国之路无法超越他的父亲嘉庆帝。
面对国家的沉闷局面,大改革、大更张是扭转局面的关键。道光朝的大政方针却非常保守,处理问题时常常得过且过、姑息宽纵。例如处理新疆张格尔叛乱善后时的软弱短视,处理漕运问题时实行海运却不能坚持等等。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重要关头,道光帝竟被动挨打,被迫签约,丧权辱国。
道光帝虽为平庸之君,却幸未亲眼见证起义的爆发便离世。他经历了外患,却躲过了最严重的内忧。他的治国之路充满了无奈和遗憾,未能实现其整饬吏治、惩治腐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