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严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造假
近年来,教育部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监管工作愈发重视,坚决打击各种造假行为。以下是当前的具体措施及现状:
一、政策规范与监管机制的强化
教育部明确了“四不准”“三不得”的底线。高校被严禁以任何形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确保毕业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完全独立于就业情况,不会与就业挂钩。更重要的是,实习证明也不能作为就业材料使用,这一举措旨在消除虚假就业信息的源头。教育部也不允许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避免因此导致的误导和压力。
为核实就业信息,教育部建立了多渠道核查体系。毕业生可以通过学信网等平台自主核验个人信息。委托国家统计局和第三方机构进行全国抽样调查,结合实地核查和约谈等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教育部还设立了举报电话和,接受社会监督,对任何违规线索都会严肃处理。
二、严查就业造假典型案例
有些高校在灵活就业数据的处理上存在问题。比如外卖骑手被包装成“物流调度管理”,奶茶店打工被美化成“新茶饮品牌运营”。更有甚者,与滴滴合作要求学生完成特定任务以开具就业证明。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真实的就业情况。
部分高校还存在强制签约和数据分解压力的问题。有的高校将未就业学生的名单分解到院领导层面,每日通报“攻克进度”。辅导员甚至采取“拉黑”“威胁”等方式强迫学生签署虚假就业协议,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学生的权益。
三、现存问题与挑战
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并采取措施,但在2025年的抽查中,仍发现高校上报的就业率(86.7%)与社会实际参保率(58.3%)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为完成指标,采取篡改职业类别、虚构就业协议等手段维持表面的“高就业率”。这背后暴露出评价体系单一、监管长效性不足等深层矛盾。教育部表示将持续以“零容忍”的态度追责造假行为,推动构建更加透明、真实的就业统计体系。希望未来高校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