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郐手子,一生斩首三百人。
在古代中国,有一位被称为“神刀手”的刽子手,他的名字叫邓海山。他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一生斩首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三百人。
邓海山的绰号并非浪得虚名,他的刀法精湛确实是通过刻苦训练得来的。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他拜名师勤学苦练,每天都在西瓜和冬瓜上划一道线,模拟人的脖子进行练习。他每天都要劈砍八百多只西瓜和冬瓜,每一刀都要准确地砍在划痕上。
邓海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练就了无与伦比的刀法。每次执行死刑时,他的动作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手握钢刀,口喷烈酒,一挥手间,刀光闪过,罪犯的人头便落地。
邓海山之所以选择成为刽子手,除了生计的需求之外,也是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清朝,刽子手的工作时间并不长,只有约三个月,但收入却相当丰厚。除了固定的薪水之外,他们还可以从罪犯家属那里获得外快。
这些外快主要来自于罪犯家属的贿赂。为了减轻罪犯的痛苦,或者为了实现家属的特殊要求,比如让罪犯留下全尸,刽子手需要掌握高超的刀法。而邓海山的高超技艺,使他成为了刽子手中的佼佼者。
尽管邓海山赚得盆满钵满,但他的生活并不如意。在古代,刽子手的地位低下,被视为是不吉利的职业。民间甚至称刽子手会“损阴德”,行业内有“过百,断子绝孙”的说法。
邓海山因为刀法精湛、收入丰厚,没有听从师父关于数量上限的告诫,一生斩首人数超过了大多数刽子手。报应也随之而来。他晚年虽然富有,但却无法成家。被乡村赶出家园后,他试图遁入空门和加入慈善机构,但却遭到了拒绝。
最终,邓海山只能独自漂泊,孤独地老去。这个孤独的老者,一生都在为生计和名誉挣扎,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让人对人生和社会产生深刻的思考。他的故事也让我们认识到,职业的选择并不总是能够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