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伐中原第六次失利的原因?对蜀国有着怎样的影响
在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淮南地区的曹东大将军举兵造反,震动了曹魏朝廷。曹魏皇帝亲自带着二十六万大军前往征讨,而关中地区的兵力因此变得薄弱。姜维看到了这个机会,认为可以实施北伐,于是他向后主提出了北伐的建议。
这个建议遭到了中散大夫谯周的反对。谯周认为姜维连年出征,已经使得国家力量疲惫不堪,百姓生活困苦。他建议后主取消这次行动。后主还是选择了听从姜维的意见,命令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出兵秦川,发动第八次北伐。
姜维的进攻目标是曹魏在关中地区的重要粮草聚集地——扶风郡的长城。当姜维取道骆谷到达沈岭时,他发现了征西大将军司马望已经亲自率兵进驻长城,而陇右的邓艾也赶到长城一带驻守。
北伐大军来到长城附近后,发现已经没有机会可乘,于是在芒水依山扎营,与司马望和邓艾对峙。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和邓艾坚守不出,这种僵局一直持续到第二年。随着曹魏内乱的平息,诸葛诞的叛乱被司马昭扑灭,姜维看到大势已去,只能退兵返回成都,第八次北伐结束。战后,姜维虽然恢复了大将军的职位,但这次失败使他意识到北伐的困难重重。
姜维并没有放弃,他在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再次发动北伐。这次他率部进攻陇西郡的洮阳。他的战略意图被邓艾洞悉,邓艾依城据守,并在侯和地区与姜维展开激战。姜维失利,只得回撤到沓中。
从延熙十年到景耀五年,姜维先后发动了九次北伐,这就是著名的“九伐中原”。综合这九次战争的结果,姜维取得了三胜三败三平的战绩。从战术上看,姜维的北伐取得了一定成绩。从战略角度看,姜维的北伐都没有达到占据雍凉、威胁中原的效果,因此是失败的。加上蜀汉国力弱小,无法与经济、军事都占有绝对优势的曹魏相提并论,姜维的北伐策略实际上给蜀汉带来了更大的衰落。可以说,姜维的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