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未解之谜 2025-05-20 19:54www.kangaizheng.com世界未解之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言词汇如“隶”“谒”“扳”等及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的用法。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分析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领会“伤”字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对方仲永命运的哀叹以及对人才陨落的痛惜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译—析—辩”四步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小组合作方仲永悲剧的成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深刻领悟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学习观。

2. 通过对比方仲永与现代神童的成长经历,反思当代教育现状,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 文言词汇的积累及虚词如“之”“于”等用法的归类。

2. 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

二、【难点】

1. 深入领会“受之人”与“受之天”的辩证关系,其现实教育意义。

2. 引导学生对方仲永悲剧成因进行思考,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以爱迪生名言引发学生思考天赋与努力的关系,进而引入课文《伤仲永》,激发学生兴趣。

二、【朗读训练】

1. 自由朗读:注意疑难字音,教师正音。

2. 齐声朗读:注意句内停顿,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调。

3. 接龙朗读:强化节奏感,增强课堂互动。

三、【字词梳理】

1. 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汇,小组内交流疑难字词。

2. 归类整理:总结“之”“于”等虚词及词类活用的现象。

四、【内容分析】

1. 梳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分析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 开展主题讨论:方仲永悲剧的根源,联系现实,“天赋与努力”的关系。

五、【语言鉴赏】

1. 精读第三段议论,分析递进逻辑及简洁语言的生动性。

2. 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如“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等。

六、【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与《孙权劝学》对比,分析不同人才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2. 角色扮演:以“当代方仲永”为话题,设计情景剧,反思现代教育缺失。

七、【作业设计】

1. 背诵第三段,完成文言词汇归类表。

3. 思辨任务:撰写300字小论文《从方仲永看当代“神童教育”》。

八、【教学资源】

1. 辅助材料:提供王安石变法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借事讽喻的意图。

在今日教育背景下,我们追求一种独特的设计理念,那就是“文言共生”。这种理念强调在语言训练中融入思辨教育,既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现代思维的培养。这正是对新课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要求的深入解读与实践。

在这个时代,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首当其冲。在文言共生的设计中,我们试图打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让古老的文言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现代教育的挑战与创新。

在语言训练中,我们注重思辨教育的渗透。思辨,是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是每一位学习者都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在语言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更要学会用语言去表达、去思考、去判断。这样,语言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表达自我、理解世界的工具。

而文言共生,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它让我们在现代语境中学习和运用文言,感受文言的魅力,理解文言的深层含义。我们也通过文言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这种设计理念,与新课标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要求不谋而合。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仅掌握语言技能,更能够深入理解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们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并重。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设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文言共生”的设计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它让我们在现代语境中感受文言的魅力,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

上一篇:大富翁4手机版单机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