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绶墓中的歙砚,竟然成了包大人廉洁的有力证据
包绶墓中的一块歙砚,竟成为包拯廉洁奉公的有力证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跟随奇闻网小编的脚步,一起背后的故事。
被民间尊称为包青天的包拯,是历史上清官形象的典型代表。那么,有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他的清正廉洁呢?答案就在包绶墓中发现的那块歙砚里。
故事要从1973年的春天说起,那时安徽省合肥市正在为扩建大型钢铁厂而迁移一座古老的墓葬群。这座墓葬群正是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后人的家族墓地。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座不起眼的墓葬,墓主人是包拯的二儿子包绶。
在墓室中,专家们找到了许多陪葬品,其中包括一块看似普通的歙砚。这块歙砚虽然只有2厘米高,长宽也不足20厘米,看似平凡无奇,但却被专家们誉为“国家一级文物”。
包拯的故事与这块歙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拯自宋仁宗时期考中进士后,便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他始终坚持为国为民的志向,清正廉洁的品格。当他被派往端州任官时,他严格遵照朝廷征收的额度,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并减免了砚工的劳赋,赢得了端州百姓的爱戴。
包拯在端州任职期间,虽然有机会得到最精美的端砚,但他却始终坚持使用从老家带来的砚台。离任时,他坚决不接受百姓赠送的砚台,将其扔入河中,留下了“不持一砚归”的美名。
包绶墓中出土的歙砚正是包拯留下的遗物之一。这块歙砚虽然价值不高,但却代表了包拯清正廉洁的精神。如果包拯生前携带了大量精美的端砚,那么包绶墓中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块普通的歙砚呢?这正是包拯清正廉洁的最好证明。
这块歙砚虽小,却承载着五千年来人们对清正廉洁的追求和信仰。它是包拯留给我们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文物。它不仅见证了包拯的清廉一生,也成为了他清廉品格的传承之物。每当看到这块歙砚,人们都会想起那位坚持正义、清正廉洁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