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招85名员工全是骗子
特大职业骗薪案介绍:浦东警方破获涉案超千万的金融销售诈骗
一场精心策划的职业骗薪大战,在魔都上海的金融圈悄然上演。这场大战的主角,是某私募基金子公司招聘的85名销售人员,他们实际上是一个职业骗薪团伙的成员。这一案件涉及全国260余家企业,涉案金额高达3500万元以上,堪称近年来金融行业的重大打击。
一、案件概况
在浦东警方的努力下,一起特大职业骗薪案件成功告破。该团伙成员通过伪造学历、虚构金融从业经历等手段,成功入职某私募基金子公司,担任销售人员。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利用相同的手段,不断在全国各地的金融企业间游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犯罪产业链。
二、诈骗手段介绍
这些骗薪者如同专业的演员,精心包装自己的入职资料,使用虚假学历、伪造工作经历等手段,针对金融销售岗位进行诈骗。他们甚至不惜花费重金,雇佣上海本地的老年人扮演高净值客户,通过专业术语交流骗取企业的信任。更有甚者,在多家公司兼职,最高纪录竟是一个月内入职16家企业,三年内累计入职197家公司,月均非法获利高达20万元。
三、案件影响深远
这起案件不仅给受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直接导致部分中小型金融企业倒闭。这些骗薪者的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截至2024年4月,已有178名涉案人员因诈骗罪被判刑,最高量刑达有期徒刑三年。
四、企业管理漏洞暴露无遗
这起案件暴露出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巨大漏洞。例如背景审查缺失、绩效考核失效以及社保核查疏漏等问题。骗薪者们正是利用这些漏洞,成功地混入企业,骗取薪资。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招聘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五、案件启示与防范建议
这起案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中小企业需要完善用工审查机制,特别是在高流动性岗位的招聘中,要更加注重应聘者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技术层面出发,推广人社部门主导的全国用工信息联网核查系统至关重要。强制要求销售类岗位实施试用期业绩对赌协议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司法机关也需要完善《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职业骗薪的定罪量刑标准,以更好地打击此类犯罪行为。
这起特大职业骗薪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招聘流程;应加大监管力度;司法机关也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诚信、公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