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在苦力贸易中被掠卖出洋的女子猪花
在古老的广东方言里,“花”是对女性的亲切而幽默的称呼。在苦力贸易的特殊背景下,这一称谓却带有沉痛的意味。与“猪仔”相对应,那些被贩卖至海外的女子被称为“猪花”。
这一人口买卖的罪恶行径,早在15世纪就已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严厉谴责。关于中国清末的“猪仔”“猪花”贸易,很多人却知之甚少。甚至有一些中国学者因为觉得这段历史“不光彩”,而选择了回避。
1840年,随着“战争”的爆发,清朝的国门被打开。西方殖民主义盛行,美洲种植园急需大量劳动力。于是,中国的大量劳动力被像“猪仔”一样卖到海外。这些华工一旦踏上外国洋船,就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大量的“猪仔”被贩卖,一些洋人开始担心如果没有“猪花”,“猪仔”贸易也会中断,高额利润将无从获取。为了维持这种状况,他们开始想办法将“猪仔”长期束缚在他们的种植园或矿山里。于是,“猪花”应运而生——他们诱骗“猪仔”购买女子,结为夫妻。“猪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比“猪仔”更为悲惨。
这些被拐掠出洋的“猪花”,命运如同奴隶一般,被拍卖、折磨。除了少数被有钱人买去当妾或奴婢,其余大多被卖到妓院。到了1870年,全美仅有三四万中国人,其中妇女仅2000余人。在这2000余名妇女中,除了少数眷属外,其余均为。日本学者可儿弘明的《“猪花”——被贩卖海外的妇女》,详细记录了这一时期“猪花”的血泪史。
在这些悲惨的命运中,也有许多像白贞烈一样的女子誓死抗争。她们选择吞服或投海自尽,以死抗争。广东南海的小脚姑娘白贞烈被到旧金山后受尽折磨和虐待,但她坚决拒绝被迫为娼的生活,最终选择上吊自杀。这只是无数“猪花”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而已。这些女子们的遭遇让人深感痛心,她们的勇气和决心则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