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黄帝委派仓颉管理物资,随着物资数量的增长,他发现单靠头脑记忆已经难以应付。仓颉开始新的方法,起初他尝试在绳子上打结,不同颜色的绳子代表不同的物资。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便无法继续有效下去。于是,他灵机一动,开始在绳子上挂上贝壳来代表物资数量。每增加一件物资就增加一个贝壳,每减少一件物资就取下一个贝壳。这种直观而有效的方法一直沿用了好几年。随着黄帝赋予他的职责越来越多,这种简单的记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有一天,仓颉目睹了几位老人在争论野兽的足迹来确定野兽的方位。他领悟到可以用符号来代表各种事物。从此,他创造出了各种符号来管理黄帝的部落。黄帝对此大为赞赏,命令仓颉向各个部落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逐渐普及开来,形成了文字。随着仓颉造字的成功,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随着名声的增长,仓颉开始变得骄傲自满,对造字的态度也变得马虎起来。黄帝得知后非常生气,他召来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如何帮助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人找到仓颉并向他请教几个字的含义。仓颉看到如此年长的老人都如此尊重他,便认真回答了老人的问题。老人指出仓颉造字时的几个错误,如“马”、“驴”、“骡”等字没有体现出四条腿的特征,“牛”字只表现了尾巴而没有四条腿;“重”字被误读为重量的含义而不是表示距离遥远等。仓颉深感羞愧,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导致了严重的错误。这些字已经普及全国,无法更改。他决定向老人道歉并寻求原谅。老人鼓励仓颉继续改进造字方法,并将字义反复推敲后征求人们的意见。从此,仓颉每造一个字都非常谨慎,确保字义准确无误后才传授给各个部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左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他曾自立为帝,受洛书于洛汭之水。他也是道教中的文字之神。据说他拥有四个眼睛,观察星宿和鸟兽的足迹以创造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