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被围困的赵军为何没人救援?
介绍长平之战:赵国的命运转折与六国覆灭的幕后故事
提及这场战争,仿佛又见到了电视里的那位英勇将领。今天,让我们深入了解长平之战,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起进攻,韩王试图通过献上上党郡换取和平。赵王在上党郡的诱惑下,选择了出兵相助,从而引发了秦赵之间的激战。战争初期,赵国大将坚守阵地,使秦军无法取得显著进展。由于种种原因,赵王未能准确察觉到秦军的困境,还派人前往秦国议和。
秦国一方面假意议和,一方面加强战备,麻痹了赵国的警惕。秦国使用反间计,散布谣言称赵国的名将之子才是秦军真正的威胁。赵王在谣言和数次败仗的压力下,决定用赵括替换廉颇。秦军也换上了白起为主帅。赵括改变策略,主动进攻秦军,却被白起诱敌深入,最终赵军被围困在孤立无援之地。
那么,为何在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困长达两个月,赵王和其他诸国却没有出兵救援呢?赵王并非不想救援,而是无能为力。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惨重,几乎耗尽了成年男性人数总和的兵力。赵王已无法组织起一支像样的军队去救援他们。其他诸国没有出兵助赵也与赵王早期的决策有关。战争初期,赵王未采纳大臣的建议,贿赂楚魏两国出兵助赵国。相反,赵王向秦国提出议和,结果被秦国利用,放松了楚魏两国的警惕。当赵军被围困时,其他诸国虽想出兵救援,但由于缺乏准备、路途遥远等原因,最终未能出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了45万大军,由一个强国变为虚弱不堪的弱国。这场战役也打掉了六国为数不多的与秦国抗衡的兵力,基本决定了战国的走向。最终,六国被秦国逐一灭掉。回首这场战争,我们不仅为赵国的命运感到惋惜,也为这场战役背后所揭示的战国纷争、国家兴衰、英雄悲歌而深感震撼。这是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也是一段值得我们深入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