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曾打算禅让,焚书坑儒另有隐情
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真正皇帝,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赞美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车轨、度量衡等伟大功绩,认为他的功大于过。也有人批评他阴险、残忍、暴虐。似乎在他的专制统治下,任何残暴血腥之事都不足为奇,例如“焚书坑儒”事件,成为他生涯中无法抹掉的污点。
长期以来,秦始皇一直被误解,甚至他的长相也被描绘得极其可怖——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从历史常识出发,他的这种长相或许与他年少时在赵国的颠沛流离、营养不良的经历有关。被误解的秦始皇,除了他的长相,还有他的真实性格和动机。
这位伟大的统治者,竟然也有过“禅让”的念头。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似乎与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的秦始皇形象相去甚远。但近现代的研究者越来越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历史资料中确实存在相关的蛛丝马迹。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一次朝廷会议上,他召集群臣商议国家政权的交接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古代有五帝禅让,又有三王代代相传,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我想采用最好的方法。”尽管在场的博士们默不作声,但鲍白令之却直言不讳。他认为,如果天下为公,就会禅位于贤能;如果天下视为私有,则会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秦始皇的德性虽堪比五帝,但并不能忽视现实。令之的一席话让秦始皇面有惭色。他指出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后宫佳丽无数、倡导奢华生活的行为,并质疑其德性是否足以与五帝相提并论。这一席话让秦始皇最终放弃了禅让的念头。
这个故事展示了秦始皇的另一面——一个曾经考虑过禅让、追求公正和贤能的君主。虽然他在历史上的形象饱受争议,但这一事件揭示了他在统治思想和治理国家方面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的统治方法和动机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也是他被误解了千年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