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从正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张从正的攻邪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张从正,一位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的医学大家,他提出的“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他强调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并将攻邪的方法归纳为汗、吐、下三法,运用纯熟。
对于汗法,张氏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他所指的汗法包括多种治疗手段,如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等。他认为在应用汗法时,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仅表证可用,里证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张子和特别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依据地区、季节、体质等因素的不同,以鉴别二者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他强调汗出要周身出遍,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至于吐法,张氏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诸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病症,由于病邪在上,均可采用吐法。他所称的吐法,并不局限于涌吐,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上行的方法均属于吐法。
张氏对下法的理解也突破了传统的通泻大便的范畴,他将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方法都归为下法。由于张氏对下法的概念范围的扩大,下法的适应范围也变得十分广泛。
张从正不仅在汗、吐、下三法上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情志治疗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并发挥了前人的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他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的著作和理论,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