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也赞成禁烟,为何反而责怪林则徐呢
战争结束后,清廷向英国全面妥协,但琦善却因此背负了“汉奸”的罪名,让他一生都抬不起头来。尽管后来得到起用,但他最恨的人仍是林则徐。感兴趣的读者或许知道,当时林则徐怂恿广东巡抚告发了琦善,使得他陷入了困境。
战后道光皇帝最恨的也是林则徐。尽管在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帮助布防、在浙江前线出谋划策,但战后他仍被继续发配。当林则徐走到河南,协助治理黄河决口时,人们以为他的功劳会让道光皇帝对他网开一面。但庆功宴上,圣旨却让他继续前往新疆,这让在场的人都感动落泪。
与此琦善因《穿鼻草约》被指责割让香港,被人告发。据说他“卖香港”是因为收了洋人的贿赂。这件事的性质截然不同,结果尚未查清原委,琦善的府邸已被查封。这份草约实际上是由一个名叫张喜的翻译人员代为签订,他得到了五品顶戴。张喜对英文一知半解,只会点头答应洋人的要求,导致洋人误以为清廷已经答应了他们的所有要求,从而签订了这份草约。
当琦善被问询时,他将自己与道光的往来奏答装入一个锦匣交给主审官。主审官发现琦善所做的事都是经过请示的,尽管不能说错了什么,但他受到的处罚却相对较轻,仅被降为四等侍卫。不久之后,他再次被起用,仍担任封疆大吏。
对于这一切,道光皇帝尽管不能公开抱怨,但在私下里仍会埋怨林则徐的禁烟行动惹出了这么大的事。在他看来,如果不是林则徐多事非要禁烟,清廷也不会遭受如此屈辱。其实,道光皇帝对禁烟一事也曾经看重,但在事后需要一个借口来平息民愤,责怪自己并不合适。
战争结束、损失已经造成,但清廷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造船、造炮的计划也被搁置下来。道光的懦弱与无作为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位皇帝本身就没有发愤图强、改变现状的意愿。对于清廷的未来而言,这无疑是令人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