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有多累?每天阅读回复数万字奏折
在清朝的初期,康熙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奏折交流刚刚起步。那时,只有极少数亲信官员被赋予递交奏折的权力,这种方式作为上下沟通的新途径。由于奏折的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废话,让康熙皇帝感到困扰。尽管如此,清朝重视祖宗家法,文字游戏成了他们沟通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皇帝继承大统,他将奏折制度全面放开。每天他需要亲自阅读数以万计的奏折,并逐一回复,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对于官员们一年应该向皇帝递交几次奏折的问题,雍正在给宁夏官员的批示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遇到重要事务,一个月内可以随时递交数次;若无重要事项,几年不递也无妨。
尽管皇帝如此明示,但官员们仍然喜欢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雍正皇帝经常收到一些无关紧要的奏折,其中充斥着废话、献殷勤和闲扯。这让雍正非常生气,他不止一次地斥责这些“垃圾奏折”。有时,他会破口大骂,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例如,当热河总管奏报官兵钱粮发放情况时,雍正责怪他们不体谅自己的繁忙,骂他们是“不如畜生之辈”。当西安将军在斋戒之日吃祭肉被传为笑话时,雍正更是愤怒地骂他是“巧诈巨奸不体面的奴才”。甚至在左都御史尹泰的奏折上,雍正的批评达到了难堪、低俗的地步,称他为“老狗”等。
从这些批示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官场人浮于事的现象之严重。尽管雍正皇帝对此深恶痛绝,但由于奏折是清朝重要的政治沟通方式,他不得不应对大量的无用的奏折。这也导致他在位期间始终忙于政务,成为清朝的勤奋皇帝。
奏折制度在清朝政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废话充斥、无用奏折等,但它也是皇帝与官员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雍正皇帝的无奈与愤怒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现实问题,而他的一生劳累则体现了清朝皇帝的勤勉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