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获得了董卓的地位,为何评价却完全不同呢?
在乱世之中,英雄们崭露头角,而对于他们的评价,必须结合历史背景,不可一概而论。
青年时期的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时,便展现出了他的刚正不阿与不畏强权的品质。他发明了“五色棒”,曾打死过权贵的亲戚。历史的发展并未如曹操所料。
当权时的曹操,曾因为一个不成熟的决策,导致自己陷入困境。他试图通过简单的手段杀掉宦官,却不派兵处理,结果引狼入室,被骗杀。在董卓掌权时期,曹操虽有机会攀附权贵,但他选择了刺杀董卓,虽未遂而逃亡,此时的他仍心存匡扶汉室、辅佐朝廷之志。
矫诏起兵的曹操,联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途中,诸侯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曹操孤军奋战,险些丧命。这次经历使他意识到,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要想保全自己,必须有足够的能力。
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曹操通过各种手段网罗人才,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险中求胜,最终统一中原,稳固了北方的基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显示,此时的曹操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辅佐汉室的少年,而是将天子视为实现霸业的政治资源。
当曹操获得类似“何进”“董卓”的地位时,他又如何呢?从民生角度看,他鼓励屯田、与民休息,尽管面临舆论和军事挑战,但他仍稳固了自己的地盘。
现代人崇尚个性,曹操虽有诸多瑕疵和特殊嗜好,但在现代眼光下仍不失率性。他的率性豁达成为他的标签。真正了解历史的人,不会简单地定义任何伟大人物。曹操早期的屠城虽是他的过错,但后续的各种行为,如挖祖坟充军饷、设立固定职业和职位等,才是他最大的污点。至于他喜好成人妻等特殊嗜好,无法与前面的过错相提并论。
诗云恐惧流言日,谦恭未篡时。若使曹操当初身死,其一生的真伪又有谁知?曹操的名声最大的败笔,莫过于被他儿子冠以皇帝的帽子。他在军事、政治、诗歌上的造诣,都是不可否认的大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