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死后37年才下葬 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入关之后,皇太后的离世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孝庄皇太后是死后入葬最晚的一位皇太后,她的陵墓是由后人重建的,而非她最疼爱的孙儿皇帝(因自己的儿子皇帝早逝)。比起对儿子顺治帝的关怀,孝庄太后对孙子康熙帝的付出更是情感深厚,多次在危难时刻支撑起康熙和大清。
可以说,孝庄太后的存在,为康熙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石。没有她,大清王朝或许无法展现出后来的辉煌。康熙帝对她极为孝顺,只要有空就会陪伴祖母。
在孝庄太后去世之后,康熙帝面临了一个难题。孝庄太后临终前的心愿是与儿孙们永远相伴,而不愿与丈夫合葬。这使得康熙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遵循祖母的遗愿会违背祖制,不遵循则会留下不孝的骂名。
这一难题困扰了康熙帝长达三十多年,期间他忙于西征葛尔丹、和尼布楚。直到去世,康熙帝也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但这并非因为他忘记了祖母,相反,史料记载他先后30次去祭奠祖母。
雍正元年,在父亲康熙安葬后,问题终于被提出:为孝庄太后建造陵寝,让她早日入土为安。这个困扰了康熙帝35年的难题,如今摆在了雍正帝面前。雍正帝认为应该解决这一问题,毕竟拖延下去不是办法。
几个月后,雍正帝召集王公大臣商议此事。他表达了尊重曾祖母孝庄太后的意愿,认为自停灵以来,此地国运昌盛、多子多孙,是块风水宝地。最终,他决定在此处建造陵寝。大臣们领会了雍正的意思,很快达成一致意见。
于是,孝庄太后的陵寝问题得以解决。雍正二年,雍正帝正式命名孝庄太后的陵墓为昭西陵,并在次年正式动工修建。由于是在康熙年间原有建筑群的基础上扩建,昭西陵的工期较短,很快就完工了。
雍正三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帝亲自祭拜陵墓。十二月十日,孝庄太后的棺椁移入地宫,停灵37年后终于入土为安。她的陵墓成为昭西陵的一道亮丽风景,见证了大清王朝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