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拥兵百万,为什么不起兵?
在1864年的盛夏,湘军统帅曾国藩终于攻克了坚守长达11年之久的天京,标志着曾经波澜壮阔、影响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此刻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被朝廷加封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荣耀等身,赏戴双眼花翎。
在这辉煌的背后,弟弟曾国荃多次劝说曾国藩起兵,甚至以暗示的方式提示他考虑陈桥兵变的可能性。但曾国藩并未动摇,他的心境如对联所写:“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坚守忠诚,不为所动。
虽然野史中关于曾国藩起兵的说法真假难辨,但实际上确实有人曾劝说他起兵。胡林冀、名满天下的学者王闿运,甚至是太平天国的虎将李秀成,都曾这样劝过他。但曾国藩始终坚决拒绝。
曾国藩的实力毋庸置疑。他坐拥百万雄兵,几乎掌握了整个帝国的兵力,而他的门下弟子众多,影响力广泛。如果曾国藩真的选择起兵,他的呼声必将得到广泛响应,场面定将壮观无比。
起兵并非易事。即使曾国藩拥有足够的实力,他也面临着两大难题。首先是左宗棠,这位同样出身湘军的将领,虽然曾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但二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左宗棠的才智不在曾国藩之下,他在军事上的成就让曾国藩都佩服不已。如果曾国藩起兵,左宗棠无疑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对手。
另一个难题是李鸿章。尽管他是曾国藩的弟子,但如果曾国藩与朝廷发生冲突,李鸿章可能会站在朝廷一方。李鸿章组建的淮军战斗力强大,且他善于运用洋枪洋炮。如果曾国藩真的选择起兵,他将会面临左宗棠和李鸿章两大军队的威胁。湘军内部也存在许多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随时可能爆发,对曾国藩造成致命的打击。
尽管曾国藩面临种种诱惑和挑战,他最终选择了忠诚于朝廷,没有选择起兵。他的决定既源于忠君卫道的观念,也源于面对左宗棠和李鸿章等强大对手的现实的考量。他的决定保全了他一生的名誉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