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起宁愿死也不去攻打赵国?最要原因有四
在战国时期,名将辈出,但以白起为首的四名将最为杰出。白起,一位在秦昭王时代闪耀的明星,征战六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他在伊阕之战中一举击溃魏韩联军,攻占楚国国都郢城,重创赵国主力,功勋卓著。长达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攻城七十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因此被尊称为武安君。白起的军事生涯巅峰和转折点并存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面临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据《战国策》等史料记载,战后秦昭襄王曾派遣王陵、王龁等人攻打赵国都城,意图一举消灭赵国。然而赵国将士的顽强抵抗,以及楚国和魏国的支援,使得秦国数十万大军溃败,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局面,秦昭襄王再次请求白起率领秦军出击。白起却以病重为由拒绝出征。在秦昭襄王的强烈要求下,白起被迫上路,然而最终却落得被逼自尽的下场。
那么,白起为何在长平之战后宁死也不愿带兵攻打赵国呢?
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实力相对下降。白起清楚地意识到,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深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长平之战后,秦军损失了三十多万精锐力量,实力大损,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白起对赵国的仇恨和对赵国将士的尊重使他犹豫不决。在长平之战中,他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卒,这使得赵国将士和百姓对他深恶痛绝。如果再次攻打邯郸,白起将面临极大的抵抗和仇恨。
白起也意识到攻打赵国都城的困难。长平之战的战场距离秦国本土较远,攻打邯郸意味着长途跋涉,后勤补给的难度加大,且容易遭到内外夹击。在攻打邯郸时,白起无法再切断赵军的补给线,这使得战事更加复杂和困难。
白起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基于秦国实力的下降、对赵国的仇恨与尊重以及攻打赵国都城的困难等因素的考虑,宁死也不愿带兵攻打赵国。他的决策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对大局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