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之学始建于何时?其中都有哪些名家呢?
稷下学宫,中国古代之高等教育殿堂,肇始于战国时期的田氏齐国。其地理位置紧邻临淄,即今日之山东淄博。此学府之创立,标志着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的开启。历史记载,前4世纪中叶,齐国创建了稷下学宫,资助众多思想家和学者,使其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这一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前3世纪前期。
来自战国各大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如荀子、宋钘、尹文等,都曾在此交流学术,留下深刻的印记。当时的盛况在文献中有生动描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邹衍、淳于髡等人七十二人,皆赐列第,不治而议论。”这种由官方主办、私人主持的办学模式,以其学术自由的气氛著称,不问派别、思想、政治倾向等,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学院齐名。
邹衍作为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影响深远。驺奭采用邹衍的学说融入自己的思想,受到齐王的赏识。偏向道家学派的尹文、倪说、田骈等也在稷下学宫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思想、学说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扬。
游说家淳于髡是齐国的外交官,善于辩论,经常代表齐国出使各国。鲁仲连则是游说名士,其游说技巧卓越,有着著名的“义不帝秦”辩论。而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他的思想对儒家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贡献。接子也是战国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受到齐宣王的赏识。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智慧,为当时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学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扬,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是古代高等教育的殿堂,更是学术思想交流的殿堂。在这里,百家争鸣,各色人物汇聚一堂,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学术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