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得意门生姜维,在临危之际继承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学问,承载着巨大的期望。历史与小说的情节相似,姜维并未成为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执掌蜀国的相权。那么,究竟为何诸葛亮没有让姜维接管自己的权力呢?
历史上的姜维,的确深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并未到将整个蜀国都托付给他的地步。姜维的特殊身份是一个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将领。虽然他在蜀国已经服务了十多年,但资历比他更深的老将仍有人在。贸然让姜维接班,可能会引发蜀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纷争。
更重要的是,姜维的身份是武将。在历史上,魏延的地位实际上高于姜维。从后来魏延的“谋反”事件可以看出,如果论资格和能力,魏延无疑是接管诸葛亮事业的最佳人选。魏延曾表示,诸葛亮死后他可以率领全军继续北伐。尽管他在军事上的能力毋庸置疑,但作为一个国家的丞相,除了军事才能,更需要善于治国,能够团结内部力量。
从后来的魏延“谋反”的谣言来看,蜀国朝廷中居然没有人为魏延辩护,可见他平时的人缘不佳。这也是诸葛亮没有考虑让姜维接班的另一个原因——武将治国的能力不足。
更为关键的是,武将掌权后容易变得骄纵跋扈,不听指挥。后来姜维掌权后,连年征战魏国,导致蜀国内部沸腾。在锦竹之战爆发前(即距离蜀国灭亡不久前),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悲痛地表示,他无法制约姜维。从诸葛瞻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姜维掌权后已经不怎么听从指挥了。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初诸葛亮没有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姜维的出身、能力、人缘以及在蜀国的资历等。尽管姜维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作为一国之相,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才能,更需要治国安邦的智慧和团结内部的力量。诸葛亮的决策,体现了他的远见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