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历时三十九载,是中国历史上首座规模宏大、设计完备的帝王寝陵。其布局之精妙,展现出了秦朝的建筑美学和皇权至上的思想。这座陵墓的特点有如下七个:首先是内外两重城垣的设计,呈现南北狭长的“回”字形构图;其次是陵墓本身的形状,呈方形覆斗式,位于内城的南半部;陵墓西边墓道旁配有成组的车马,既有木车也有彩绘的铜御手和铜车马。除此之外,还有饲官建筑遗址的发现,这些饲官负责陵寝内的饮食供应。
内城中心宏伟壮观的寝殿引人注目,而内城的东北部则可能居住着管理陵园的官吏和供奉陵寝的宫女。陵园南部以东的长条形区域是陪葬墓地区,那里应是亲属和大臣的安息之地。最引人瞩目的还有位于陵墓东边的兵马俑从葬坑,它们组成庞大的军阵,面向东方。
关于秦始皇陵的朝向问题,曾有学者其背后的原因。按照礼制规定,东向为尊。整个陵园朝向东方,代表着秦始皇的尊贵地位。秦国的早期墓葬大多坐西向东,部分专家认为这与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有关。他们怀念故土,死后希望以这种方式表达叶落归根的情感。也有学者认为秦人的这种葬俗与他们的民族特性或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在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的陵墓虽继续修建,但其布局和朝向并未改变。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为了让他死后仍能注视着曾经的六国之地,以防有人造反。也有人认为秦始皇祈求生死轮回和神仙境界的愿望驱使他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天国。秦始皇帝为求长生不老曾多次出巡寻找仙药未果,他心中的遗憾也许正是死后仍要面朝东方的深层原因。与此秦国的其他墓葬大多也采用坐西向东的葬俗,这可能与他们的祖先崇拜、民族特性或宗教信仰有关。关于这一点,学界仍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关于秦人的起源地问题也有多种说法,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来揭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