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天津泄洪保北京专家-不准确
关于“河北天津泄洪保北京”的争议,专家和学者们纷纷站出来进行澄清和解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等专家明确指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他们围绕蓄滞洪区的功能定位与决策逻辑为我们带来了深入解读。
一、专家核心观点解读
专家们强调,“保北京”的表述存在偏差。蓄滞洪区的启用并非单纯为了保护北京,而是基于京津冀整体防洪需求,通过科学调度削减洪峰,降低全流域灾害风险。这是一个全局性的防洪策略,而非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保护措施。
蓄滞洪区的本质作用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临时贮存河道无法承载的超量洪水,通过分洪降低下游河道压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体损失。这是蓄滞洪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而非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设立。
二、蓄滞洪区的运作逻辑分析
蓄滞洪区的运用并非随意之举,而是基于历史经验和科学规划。河北省启用的7处蓄滞洪区曾在多次大洪水中发挥关键作用,属于常规防洪措施。我国现有的98处国家蓄滞洪区中,自1950年至2021年间已有66处启用424次,累计蓄滞洪水超过惊人的1亿立方米。这些数字足以证明蓄滞洪区在防洪抗灾中的重要作用。
从地理与工程特性来看,蓄滞洪区多位于河流两岸低洼地带或历史洪水淹没区。这些区域通过围堤控制洪水范围,待河道水位下降后逐步排回。这些区域在未启用时通常被开发为农田或村落,其防洪标准自然低于城市核心区。
三、京津冀协同防洪机制阐述
在蓄滞洪区的运用中,决策逻辑是多方协同的。泄洪决策需综合考虑上下游水文数据、工程承载能力及人口分布,绝非单一城市利益导向。例如,本次河北省为了防洪需要转移群众84.74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区域联防联控的原则。为了弥补蓄滞洪区启用后可能带来的损失,《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明确了对受灾居民的补偿措施,包括农作物、住房等损失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
四、当前进展与挑战概述
截至2023年8月,京津冀地区通过蓄滞洪区分滞洪水已经有效缓解了河道压力。退水的时间取决于后续的降雨及排水工程进度,部分区域可能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完成退水工作。目前,专家和相关部门正在密切监控局势,以确保退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蓄滞洪区在防洪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其功能和作用,同时支持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