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有兵权就可以造反?士兵不是效忠于皇帝吗
在古代,将军们虽然掌握着兵权,却不可轻率地生出造反之心。想要成功造反,必须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助力。即便是一方诸侯,拥有众多军队,也绝非轻易就能掀起风浪。士兵们忠诚的对象是皇帝,他们有多少人能亲眼见到皇上的身影呢?
士兵们之所以投身军旅,多是因为生活所迫,为了养家糊口而应征。粮食的分配大权在皇帝手中,士兵们为了皇帝而战斗,他们所吃的粮食都是皇帝所赐。
简而言之,谁有吃的,士兵就跟谁干。优秀的士兵不会追问为何而战,只需听从命令即可。想要造反的大臣不仅需要掌握财政资源,还要能说会道、擅长欺骗。虽然士兵直接归属于国家,但绝大多数士兵一生可能都无法见到皇上。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有兵权的大臣能够假传圣旨,士兵们就会盲目服从,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历史上那些企图兵变的臣子,大多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如公主、太子、王后,甚至是当今皇上的兄弟。以唐王李世民的时代为例,侯君集隐忍许久,就是为了发动一场谋权兵变。
即使侯君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教唆太子谋反,最终仍然失败。只因侯君集过于急躁,在太子实力尚未稳固之际就急于发动兵变,选择的时机不当。这样的行为,让太子也倍感可怜。
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时机的选择。若是在和平繁荣的盛世,除非拥有无可匹敌的军队数量,否则不可轻举妄动。在这个时期动手,只会一败涂地。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耐心等待时机至关重要。
若在战火连天的乱世,或者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内部动荡之时,掌握重要兵权的大臣便有可能一举成功。这样的时机下,即使行动也不会背上逆天的罪名,更可以占据一方土地并慢慢发展势力。这样的举动,无疑需要极高的智慧和谋略。造反并非儿戏,必须深思熟虑、谋划周密,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