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之死,士可杀不可辱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林六君子之死并未阻止正义的脚步,他们的故事和抗争仍在延续。时间回溯到天六年二月,也就是公元1626年3月,魏忠贤的清算之手伸向了一个令人敬仰的灵魂——前左都御史高攀龙。这位江苏无锡的杰出人物,顾宪成的同乡,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礼仪的深刻理解。他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但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高攀龙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挫折。他在职时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后在顾宪成的支持下成为东林党的第二代领袖。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更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他的修身养性之道,半日读书、半日,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
这位东林党魁却遭到了政敌的极度痛恨。魏忠贤的手下崔呈秀曾因高攀龙的弹劾而遭受重大打击,对高攀龙怀有深深的怨恨。当高攀龙被罢免后回到家乡无锡东林书院,他本以为可以远离政治纷争,专心治学。政敌的黑暗程度远超他的想象。
得知自己即将遭到逮捕的高攀龙,选择了以死抗争。他在南祠拜谒先贤后写下道别之词,然后与两位学生和一位弟弟在后花园的水上木屋饮酒诀别。晚上,他写下《遗表》,整好衣冠,自沉水池。他的死状神奇,据说投水时衣履整齐,不沾污泥,不入滴水。
高攀龙的举动实现了他心中的信念:“士可杀而不可辱”。他以死抗争的方式,展现了他对正义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让我们明白即使面对强敌和困境,我们也不能放弃对正义的追求。他的精神将永远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更多的人为正义而奋斗。
在这段历史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一个群体的抗争与牺牲,一个个体的坚持与信念。高攀龙的故事,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佳话,激励着我们前行。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