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外卖恶意差评获利被批捕

奇人奇事 2025-04-21 09:00www.kangaizheng.com奇闻异事

网络欺诈行为的法律制裁与市场秩序维护

一、真实案例剖析

1. 张某在河南省项城市通过多个平台账号虚构“餐品质量问题”或骑手矛盾,恶意投诉商家或骑手,骗取平台赔偿优惠券及商家退款,非法获利高达2.27万元。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诈骗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款5000元。

2. 深圳一名女子以虚构的“食用后身体不适”等理由,威胁商家退款赔偿,累计敲诈了13家商户,非法获利达1420.53元。类似地,上海市青浦区的屈某利用餐饮从业者的身份,在未实际消费的情况下虚构差评,勒索40余家商户删除差评费用,非法获利超过7000元。这些行为均被认定为敲诈勒索罪,相关嫌疑人已被司法机构依法处理。

二、司法实践中的量刑标准

1. 犯罪金额与量刑关系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量刑均以其非法获利金额作为核心依据。张某因诈骗金额超过2万元被判刑,而屈某敲诈勒索7000元即被刑事拘留,显示了司法机关对网络恶意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部分案件中,即使非法获利金额不大,但只要行为恶劣,仍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2. 行为手段的司法考量

通过虚构事实、伪造证据或利用平台规则漏洞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从而构成刑事犯罪。涉及商业竞争的恶意差评行为,还可能触发民事赔偿责任。

三、社会警示与应对建议

1. 法律后果警示

恶意差评行为可能导致法律后果,轻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重则面临刑事处罚。这提醒广大网民,在享受网络服务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利用网络平台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 平台与商家的应对措施

平台需优化投诉审核机制,提高技术识别能力,防范虚假索赔。商家在遇到恶意差评时,应妥善保留证据并及时报警,避免私下赔付助长犯罪。商家也应提高服务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恶意差评的可能性。

四、法律依据与政策背景

涉及的法律条款主要包括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的相关刑法条款。国家政策导向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典型案例明确网络行为的“红线”,强调依法惩治网络敲诈勒索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营商环境。

以上一系列案例及分析表明,司法机关对于利用外卖平台恶意差评牟利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方面,司法机关综合运用刑事和民事手段,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不仅警示广大网民要遵守法律法规,也提醒平台和商家要加强自我防范和应对措施,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Copyright © 2018-2025 www.kangaizheng.com 看丐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