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败在谁的手下?与他的性格有关吗?
马谡在演义中的性格特点,尤其在失街亭一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展现出了刚愎自用的特质。当马谡与王平等人抵达街亭时,尽管王平苦劝其不要在山扎营,他却一意孤行,听不进任何建议。这种刚愎自用使得他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马谡并不擅长与同级和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与王平等人产生意见分歧时,他并未冷静分析,而是坚持己见,甚至以粗暴的方式执行自己的战术安排。这导致王平只能另择地驻扎兵马,高翔等人也不得不前往列柳城驻扎。几路兵马无法协同作战,最终被分割包围歼灭。这一缺陷在军事指挥中无疑是致命的。
面对险境,马谡并未展现出统帅应有的镇定。当山上水源枯竭,被迫突围时,蜀军陷入混乱,山南的蜀兵甚至直接投降魏国,全局陷入被动。
从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在此次战役中所托非人,马谡并不具备将帅之才。尽管他作为普通战士可能是英勇善战的,但作为一军统帅,他的失误导致了战事的失利。
那么,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呢?答案是张郃。马谡因刚愎自用而驻扎在街亭山上,远离水源。这一举动被侦查的魏军士兵发现后,张郃得知大喜。他利用地形之利,先是用大石头堵住蜀军的水源和粮道,然后在山上围困马谡。蜀军因无水无粮而饥渴难耐,军心涣散,最终被张郃趁机进攻而败。
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军令而让蜀军失去了北伐的最佳时机,他必须为此负责。诸葛亮虽然心痛,但为了整肃军纪,仍下令将马谡斩首。马谡在临死前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感激和歉意,并请求他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而诸葛亮则心如刀绞,在马谡死后将其儿子收为义子。
马谡在街亭的失败充分暴露出了他的性格缺陷和军事指挥上的不足。他的刚愎自用、不善协调以及临危不乱的态度导致了战事的失利。这一事件也成为诸葛亮北伐中的一次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