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管仲的一席话 了重农抑商的原委
自古以来,中国的国策一直以重农抑商为主导。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护农民耕地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农民安心耕作,让农民通过辛勤的劳作养活一家,成为了古代君王的首要任务。李世民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深刻表明了农民在国家中的根本地位。因为人人都要吃饭,只有吃饱了才能继续生活,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正如俗话所说,“手中有粮,心里莫慌”。
对农民的重视并非无的放矢,那么古代王朝为何要抑商呢?耕种和商业,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古代,它们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古代的商业并非不发达,而是因为太发达,导致了国家需要对其进行管控。中国人勤劳聪明,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
商人和农民,虽无贵族头衔,但生活质量却大相径庭。农民们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商人虽然地位不高,但却有着强大的购买力,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当商人积累财富后,社会底层的资源分配便会出现失衡。农民因生活所迫而丧失生产积极性,再加上粮食产量有限,社会底层的问题便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进而波及到整个国家。
为了保证农民能够安心从事生产,提供足够的粮食,王朝必须打击商人,将绝大部分人都拴在土地上。粮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一旦短缺,就会出现大问题,甚至可能颠覆王朝。正如古人所言,“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问题。
尽管如今粮食产量提高,进口粮食也变得容易,但人们应该始终铭记农业的重要性。总有一些人不明白国家为何每年要花费大量财力储存粮食。即使进口粮食再容易,国家依然坚持储藏粮食。这是因为打仗的时候,没有人会给你卖粮食。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国家才能稳定。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始终重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