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留下了很多人才,为何刘禅却不重用这些人呢?
在蜀汉王朝的末期,诸葛亮已然成为朝中无人能及的佼佼者。刘备在世时,曾对诸葛亮托付重任,让他辅佐幼主刘禅。刘备也试探过诸葛亮的忠心,他询问诸葛亮,如果阿斗实在无法胜任,是否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以忠诚誓言回应,他只会尽忠职守,辅佐刘禅。
出征前,诸葛亮写下千古名篇《出师表》,将一切事宜细细嘱咐给刘禅。其中,六个字显得格外醒目:“亲贤臣,远小人”。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出征竟成为诸葛亮的绝笔。他再也没有回来,最终病逝在五丈原。
刘禅的性情多疑,尽管刘备留下了许多能臣猛将,他却并不重用。这其中,诸葛亮的存在尤为突出。诸葛亮之所以留在刘备身边,是因为刘备的信赖和尊重。刘备给予他温暖,让他感到被重视。即使刘禅对诸葛亮的重视不足,诸葛亮仍然决心辅佐他,助他一臂之力。
最初的刘禅,对诸葛亮的忠告言听计从,恪守“亲贤臣,远小人”的准则,重用诸多贤能之士。那时的他,可谓是一位明君。到了蜀汉后期,一些事情开始变得不同。朝廷内出现了权力斗争,刘禅被蒙骗,插手了国政。这导致蜀汉的顶梁柱被调离成都避祸,最终使得邓艾大军轻易攻入成都,灭亡了蜀汉。
如果当时坚持抵抗,那么最终受苦的还是蜀国的百姓。虽然刘禅的投降让蜀汉的百姓少受了一次灾难,但也让他背上了昏君的骂名。那些选择极力抵抗的君主会受到后人的敬仰,而刘禅的选择却让他背负了骂名。他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百姓的安危。在这个层面上,他的选择也值得理解。
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他们之间有忠诚、信任、也有误解和隔阂。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命运都与蜀汉王朝紧密相连。在这个乱世之中,他们都在尽力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虽然历史对他们的评价不一,但他们的功绩和付出都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