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台谏制度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
宋朝的“台谏制度”堪称一种深入的监察与谏言机制。这一制度,在理论上,是为了选拔官员、议论政事以及监察百官而设,对君权和相权都有独立的监察权力,堪称一套相当完善的系统。这一制度的实际运作,却会因执行者的不同而有所偏差。
在宋朝的历史中,秦桧是一个如何利用台谏制度的典型例子。秦桧,一个权奸佞臣,他手中的台谏制度变成了一件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利器。当这套完备的监察系统落入他的手中,原本的良性制度便迅速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秦桧如何利用这一制度呢?他对于那些有把柄在手中的对手,自然容易操作。而对于那些“无罪可状”的人,秦桧则会强加罪名,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罪名,如“谤讪”、“指斥”、“怨望”、“立党沽名”,甚至“有无君心”。他用这些罪名来打击政敌,甚至对自己的党羽也不放过。
张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岳飞死后,张浚独掌枢密院,秦桧害怕对方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唆使党羽江邈以“图谋篡夺皇位”的罪名对其进行弹劾。虽然宋高宗出面为张浚担保,但秦桧仍然不放心将军权交给武将掌握,趁机将张浚罢免。秦桧虽然没有成功将张桁置之死地,但已经成功排除异己,从而大权独揽。
秦桧甚至连自己的党羽也不放过。范同曾是秦桧的党羽,通过秦桧的举荐成为副相。但当范同开始威胁到秦桧的地位时,秦桧便指使万俟卨弹劾范同,最终使范同被贬居筠州。而万俟卨自己也没有逃过秦桧的毒手,秦桧指使言官接连上奏弹劾万俟卨,最终使其被罢职并贬到归州居住。
这样的例子在秦桧身上多不胜数。原本用来监察百官、纠正时弊的良性制度,一旦落入权奸手中,就会成为他们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工具。这也警示我们,制度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执行者的人品与动机。秦桧这样的权奸利用台谏制度进行政治斗争,无疑是对这一制度的极大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