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将房产送给水果摊主案判决
核心要素解读:独居老人与水果摊主间的遗赠扶养协议
在繁华的上海宝山区,一起围绕独居老人与水果摊主间遗赠扶养协议的案件吸引了广泛关注。本案涉及一位独居老人马某与水果摊主刘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一份经过公证的遗赠扶养协议。
一、当事人的身份背景
马某,一位独居老人,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和唯一的儿子。在他晚年孤寂的时光里,水果摊主刘某如亲人般长期照顾他,这份温暖最终在一份《遗赠扶养协议》中得以体现。
二、协议的签订与公证过程
在2017年,双方共同签订了一份遗赠扶养协议。这份协议约定了马某去世后,其名下价值约300万元的房产及存款等财产将赠予刘某,作为回报,刘某承担起了对马某的生养死葬的义务。这份充满深情的协议在2019年3月得到了上海某公证处的公证。
在马某去世后,其亲属质疑协议的效力,主张马某在签约时因患老年痴呆等疾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以下几点进行了重点考察:
三、法院的审理焦点
关于马某签约时的行为能力问题。虽然亲属提供了马某在签约期间患脑梗、老年痴呆的证据,但法院在详细考量后认为,单纯的医学诊断不能直接证明签约时马某的行为能力受限。亲属及社会接触者均未对马某当时的精神状态提出负面反馈。马某的签约行为被视为具有法律效力。
关于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问题。法院确认该协议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经过了公证程序,因此合法有效。刘某在协议签订后,确实履行了对马某的扶养义务,包括共同生活、养老送终等。这些都符合协议的约定。亲属在举证过程中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协议无效,因此承担了举证不利的后果。最终判决确认了刘某对马某财产的继承权。此判决结果在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和思考。四、判决结果与社会启示该案经上海市宝山区法院一审和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后,最终判决认定水果摊主刘某合法继承老人的财产权益。这不仅是对遗赠扶养协议合法性的肯定,也是对非亲属间扶养关系的法律认可和鼓励社会互助养老模式的一种倡导。案件的社会意义在于传递出尊重老人真实意愿的积极信号以及提醒公众关注老龄化社会中的关怀与支持的重要性。结语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本案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社会关怀。也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