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芬兰是资本主义国家吗?为什么被视为一个红色政权
二战后,芬兰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却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选择,被外界视为一个红色政权。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19世纪初的北欧历史。
1808年,瑞典为了阻止俄罗斯的崛起,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不幸的是,瑞典败在了俄罗斯人的反击之下。次年,瑞典在俄罗斯的压力下求和,芬兰作为一个大公国被划入俄罗斯帝国版图。从那时起,芬兰肩负起为俄罗斯守卫波罗的海出海口的重任。尽管芬兰人在瑞典的统治下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他们的风俗习惯与俄罗斯本土截然不同。
在宗教信仰上,芬兰人坚守着瑞典时期的路德宗信仰,而俄罗斯帝国则信奉。这种文化差异使得芬兰人在心理上始终与俄罗斯帝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1917年,俄罗斯帝国内部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与帝国原有权贵展开激战。在这个动荡时期,芬兰趁机宣布独立。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承认了芬兰的独立地位。
当红军战胜白军、俄罗斯苏维埃政权转变为苏联后,苏联开始对芬兰的独立产生疑虑。为了遏制苏联,英国和德国积极支持芬兰,使其成为其遏制苏联的桥头堡。英国甚至向芬兰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德国则为芬兰空军提供了广泛的支持。
面对外部势力的压力,芬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这引发了苏联的强烈反应。在苏联的绝对实力面前,芬兰被迫让出了部分国土。随着德国闪击苏联,芬兰在德国的默许下夺回了国土。
随着战争的进展,芬兰发现他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德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中,芬兰被迫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尽管他们试图保持中立,但在冷战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和胁迫,芬兰被视为苏联的盟友。尽管它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选择,芬兰被视为一个红色政权。这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的无奈选择,而非其社会制度的本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