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背后的故事:茅盾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坚韧精神
在1941年3月,茅盾(原名沈德鸿)创作了一篇充满深情与力量的文章《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杰作,更是历史与情感的交融,是作者内心深处对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与抒发。让我们一同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
不得不提的是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值抗战相持阶段的1938至1943年,日本侵略者猛烈加强对中国的攻势。在这艰难时期,中国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坚守敌后根据地,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茅盾个人的经历,也为这篇文章赋予了更深的内涵。1939年,他赴新疆讲学,随后于1940年5月抵达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那里,他亲身感受了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与斗争,深受其质朴、坚韧的精神感染。当他于1940年10月返回重庆时,解放区与国统区的对比更加鲜明,促使他通过散文形式揭露国统区的黑暗,同时高歌抗日军民的抗争精神。
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十分明确。茅盾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白杨树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北方农民、抗日战士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象征。在国统区言论受限的情况下,作者以极其含蓄的笔触表达了对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的赞美,同时也对“顽固倒退”的势力进行了讽刺。
从文学角度来看,《白杨礼赞》突破了茅盾以往主要暴露社会黑暗面的创作风格,成为现代文学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白杨树的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它激励了无数读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白杨礼赞》是茅盾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一篇充满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也展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与经历。这篇文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与歌颂,也是现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