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可能不是投江自杀 而是采用了其他方式下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时期。在吴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来,因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逝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特殊日子。
关于屈原的离世,有许多流传甚广的说法。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屈原在楚国遭遇小人的排挤,多次被楚王流放。当楚国首都被秦兵攻陷时,他抱着石头沉入汨罗江中。他在极度苦闷和绝望中的这一举动,令后人永远铭记。
在最近出版的《屈原楚辞大全图解》中,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屈原出身于巴族巫师家族,他是一位勇敢的者,一生特立独行。他并没有选择自沉汨罗江,而是寿终正寝。但由于他采用了巴族最高规格的船棺水葬,这种葬礼方式被人们误解为他自沉汨罗江。
船棺葬是一种古老的葬礼形式,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船棺可以追溯到约3500年前,即夏商时期。这种葬俗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死者的遗体安置在船形的棺材中,然后进行安葬。船棺葬分为船棺陆葬、船棺崖葬和船棺水葬。
据书中所述,屈原所采用的便是船棺水葬。当年,人们将他的遗体安置在船棺中,让船棺顺流而下。送葬的亲朋好友乘坐龙舟在两侧护送,不断向船棺抛洒粽子等陪葬品。这一场景逐渐演化成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划龙舟、吃粽子等端午节习俗。
当时主持葬仪的祭司所乘之船紧随其后,船上高悬着“魂兮归来”的招魂幡。岸上还有一队人跳着安魂舞,以慰屈原之灵。只有当船棺最终沉入江水之后,整个葬仪才宣告结束。
这个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人们对生命、对家国的深深情感的体现。端午节的每一项习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