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研究,不能少了文化味道
近期,澎湃新闻报道了在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的一张灵山县人民办公室的红头文件。这份文件的标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文件标题为《灵山县人民办公室关于成立〈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的通知》。针对这一事件,灵山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副局长、《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劳德联做出了回应。他表示,成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是真实的,目前正处于资料搜集阶段。文件的这种表述方式却引发了争议。
许多人批评这种表述方式缺乏文化气息,显得过于市井和低俗。这样的表述方式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歧义,甚至有人指责这是一种不敬的表述方式。事实上,武则天母亲杨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她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公文的表述应该严谨而庄重。
对于这样的争议,有人认为文件上的表述没有问题,通俗易懂,贴近百姓,认为基层文件不需要过于咬文嚼字。这样的观点有待商榷。尽管通俗易懂是重要的,但公文的表述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尤其是在涉及历史文化研究这样的重要领域。
其实,追求通俗易懂和贴近百姓并不意味着必须使用市井化的表述方式。有许多其他表述方式既通俗易懂又庄重得体,比如《武则天之母在钦州》、《荣国夫人杨氏在钦州研究》等。这些表述方式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不会引起争议,与文化研究的底色相符。
对于灵山县人民办公室使用《武则天她妈在钦州》这种市井化的表述方式,人们不禁产生质疑。若连公文的表述都如此随意和缺乏文化味道,人们又怎能相信其有能力做好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呢?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应该是一种充满文化气息和底蕴的工作,公文的表述方式应该与之相匹配。这是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基本的要求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