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称美国想与中国共存
沙利文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美国对华策略的新转变——“共存”理念的核心内涵。这一策略调整象征着美国对华战略从试图改造中国制度的阶段转变为寻求在竞争存的阶段性转变。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详细解读:
一、基调的转变
过去美国曾执着于改变中国的制度体制,试图通过施压或接触达到目的。但沙利文明确表示,拜登已认识到这一企图的失败,并决定放弃这一政策目标。相反,他们提出要在同一国际体系内实现“两个大国的长期和平共存”,并通过战略沟通来减少误解,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双边关系。这种转变表明了美国对华策略的思路转变。
二、共存策略的核心特征
1. 平衡竞争与合作:美国在新的共存策略中展现了竞争与合作的平衡。例如,在经贸领域,他们选择延迟加征关税,体现了一种“选择性合作”,同时在科技领域继续构筑壁垒,表现出“战略性竞争”。这种矛盾姿态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领域保持必要合作中也有所体现。
2. 对关键问题的立场:美国坚持“一中政策”,但继续依据《与台湾关系法》维持与台湾的实质联系。在南海争端方面,他们采取“口头谴责”的克制策略,代替直接军事介入。
三、战略意图与局限
1. 维持霸权优势:美国试图通过强化盟友体系、重塑产业供应链来提升对华制衡能力。他们希望在共存框架下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体现了其战略意图。
2. 内在矛盾性:尽管沙利文强调避免新冷战,并提倡“可控竞争”,但美国的策略仍包含遏制中国发展的实质意图。例如,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持续加强,这反映出美国既想与中国合作又想遏制中国发展的矛盾心理。
这一政策转变实质上是对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被动调整。它既反映了美国全面遏制中国政策的失效,也暴露了美国试图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前提下延续其霸权优势的战略焦虑。在这种新的共存理念下,美国试图找到一种平衡,既能够与中国竞争,又能够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