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异于常人致应聘未果 公司回应
求职者遭遇反复“被录用”的尴尬经历
在江苏南京,吴某的求职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在2022年的三次应聘中,他均成功通过了某食品公司的普通操作工岗位的初步筛选,并收到了入职通知。每次在入职当天,他都会被公司告知录用被取消。对此,公司的首次解释是吴某的学历过高,而后续则称他的价值观与公司不符。
求职者遭遇的困境:对于吴某来说,这种反复被录用又被告知取消的经历无疑是一种愚弄。他深感困惑,不明白所谓的“学历过高”和“价值观异于常人”的具体含义。
公司的回应与争议焦点:公司人事部门表示,他们所谓的“登记”并不等同于正式录用,且双方并未签订劳动合同。人事经理涂某表示,吴某对于薪资、晋升等问题的态度与公司要求存在不符。关于这一事件,争议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关于录用的真实性。公司强调“登记”与正式录用的区别,但并未明确告知求职者两者之间的流程差异。而吴某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他三次都收到了入职通知,并按照要求准备了相关材料,但在入职当天却被临时拒绝。
关于价值观差异的具体界定。公司并未详细说明“价值观异于常人”的评判依据,仅仅提到求职者的某些工作态度和对薪资的预期与企业文化不符。第三方观点指出,价值观评价缺乏明确的量化标准,容易被滥用为淘汰求职者的理由,企业需要提供更透明的解释。
社会热议与求职者权益保护:关于企业招聘的合理性问题,一方面有人认为企业有权根据综合因素筛选员工,价值观匹配有助于减少后续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模糊的价值观标准可能成为歧视性筛选的借口。对于求职者权益的保护问题,法律界人士提醒求职者,若企业以非客观理由反复取消录用可能涉嫌违反《劳动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求职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招聘流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呼吁企业在设置录用标准时更加透明化,避免因表述模糊引发争议;求职者也要保留书面证据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