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演化史 300万年前大熊猫从食肉改食竹
熊猫,中国的国宝,众所周知。这种以竹为主食的可爱生物,近日在中国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其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借助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方法,科研人员成功描绘出了熊猫完整的演化史轮廓。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深入分析基因组信息,将熊猫分为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三个遗传系。他们详细构建了熊猫从起源到如今的演化历程,揭示了其间所经历的种种波折:两次种群扩张、两次瓶颈和两次种群分化现象。
回溯熊猫演化的谱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在数百万年间,熊猫曾经一度繁盛。现今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却仅有大约1600只,它们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六个山系中:秦岭、岷山、邛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它们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令人瞩目的是,大约在300万年前,原始大熊猫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肉食逐渐转变为以竹为主食。这一时期,温热潮湿的环境适宜竹林生长,促使大熊猫种群首次扩张。大约70万年前,大熊猫种群数量开始下滑。到了距今约30万年前的时候,由于中国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寒冷的气候变化使得体形庞大的巴氏大熊猫逐渐取代了“侏儒型”大熊猫。
随后,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之后,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再次呈现扩张趋势,并在大约5万年前至3万年前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大湖期温热气候可能为熊猫的繁盛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高山针叶林也成为它们理想的栖息环境。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严重的高山冰川作用、气候寒冷以及黄土沉积,导致大量熊猫栖息地丧失,给其种群带来了第二次瓶颈。这一过程既令人痛心又令人惊叹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顽强在这场漫长而激烈的演化战争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