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从哪儿传入的
中国作为水稻的发源地,其历史证据确凿且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中,我们发现了炭化的稻谷、稻米,以及保存在红烧土中的稻壳和稻草,还有陶片上的稻谷印痕,这些实物证据遍布长江下游的12处遗址(如浙江余姚河姆渡),中游的12处遗址(如湖北京山屈家岭等),以及华南、西南等地区,年代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10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的稻作农耕源于中国。
水稻传入的日本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通过华南、华中,经由海路直接传入;第二条则是通过西南海路传入;第三条则是从中国的河北、辽宁出发,经陆路或山东的海路到达朝鲜半岛后,再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日本。根据地理及考古发现,第三条路线似乎是最合理的推测。在北九州地区,发现了与朝鲜半岛相似的大陆系统磨制石器,还有陶器上的稻痕等证据。在福冈县的板付水田遗址,甚至发现了印在“夜臼式土器”上的稻痕和炭化米。这些证据表明,掌握水稻栽培技术的先人带着稻种和生产工具,很可能从朝鲜半岛南部越过对马海峡,将水稻耕作技术传播到日本。
最近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水稻是从长江下游经由东海传入的“华中说”,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也可能更晚。这一观点得到了绳纹晚期稻作农耕的出现以及弥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的支持,这都得益于海上交通的便利。除了稻米,石制和木制的农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也都与长江下游的遗物有着深厚的渊源。
关于水稻传入日本的时间,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其最早是在绳纹时代晚期的后半段,首先传入北九州的北端。北九州被视作日本水稻的诞生地。战后发现的板付、登吕两大水田遗址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水田规划有序,灌溉系统完善,已经具备了现代水田的雏形。这不仅展现了水稻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揭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