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不欢迎的外国人是谁?
亨利·威廉·布莱尔,一位美国人,于1891年被美国总统任命为驻华公使。这位即将赴任的外交官却因故未能踏上中国的土地。他被清朝视为不受欢迎的人,终身未能入境。这一事件并非源于外交礼仪不合或其他奇怪的理由,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考虑和坚定的立场。
故事背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期。那时,大量华人劳工涌入美国西海岸,参与淘金和筑路等行业。这一现象引起了白人劳工团体的敌视。由于种族歧视和对廉价华人劳工的排斥,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布莱尔时任参议员,作为美国参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主席,他站在支持白人劳工的立场,并推动了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排华法案。其中一次关于是否禁止离美华工入境的辩论中,布莱尔发表了歧视性言论,号召驱逐在旧金山的华人,防止他们向美国东部流动。这些言论自然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排华氛围,《斯科特法案》也顺利在国会通过。这些事件成为布莱尔在排华问题上的政治包袱。
当布莱尔在1891年被任命为驻华公使的消息传出时,舆论哗然。多家美国报纸翻出他三年前在国会上攻击华人的历史,对其是否适合担任这一职务提出质疑。《纽约时报》的报道也进一步扩大了他的争议性。面对这样的舆论压力,布莱尔不得不应对来自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的挑战。与此清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对布莱尔的担忧和不满。他们向美国表达了拒绝接受布莱尔作为驻华公使的立场。尽管美方以“外事与内政无涉”为由拒绝接受中国的意见,但中方的态度无疑直接影响了布莱尔的命运。最终,这位不受大清欢迎的洋人外交官选择了主动请辞,几个月后得到了批准。这场风波终于告一段落。这段历史揭示了当时中美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也反映了国际政治中的种族歧视问题。这段历史不仅是中美关系的一部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值得后人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