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参军当当一辈子兵吗?真相是什么
古人的参军事宜:奇闻网为您揭晓历史背后的真相
在古代,中国的兵役制度与现今我们所知的义务兵役制大相径庭。让我们一同回溯历史长河,古人的参军事宜。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主要由平民构成,奴隶并不参与军事行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频繁发生,为了补充兵源,各国开始实行不同的兵役制度。
例如,在秦朝时期,男子满17岁需在官府登记,自23岁起轮流守卫京师和边疆。而在汉朝时期,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男子在20岁时需前往官府登记,服役两年,之后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参军,直至56岁方可免除兵役。这一制度在汉乐府诗中有所描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严苛与人民的艰辛。
到了两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人口减少,国家实行世兵制,将专门作战的士兵之家列为兵户,世代都要参战。隋唐时期则实行府兵制,男子一般在21岁参军,61岁退伍。府兵平时务农,农闲时训练,战时则出征。
南宋时期,招募制盛行。参加招募的男子根据身高、体力、技能等确定等级,高级者编入中央直接指挥的军队,低级者则编入地方军队。甚至,宋朝会将罪犯发配从军。这一时期的抗金英雄岳飞,其母亲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以勉励他勇敢杀敌。
元明清时期,又恢复了三国两晋时期的世兵制。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必须当兵,当过兵的家庭定为军户,世代当兵。为了镇压起义和应对外来侵略,清朝允许大臣自办地方军队,并通过招募建立了新军,实行现代兵役制度。这些新军士兵接受现代军事思想熏陶,最终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兵役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从平民征兵到世兵制,再到招募制和新军建立,每一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国家的需要。这些历史背后的真相令人感叹,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